近几年来,流程管理不仅成为管理界学术研究的热点,更在国际企业界形成讨论和应用的热潮。美国、日本以及西欧一些国家的企业都争先恐后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 业务需求变化的原因 BPM为什么能灵活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呢?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业务需求变化的原因。业务需求的变动对于IT人员来说是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因为这通常意味着庞大烦杂的重新设计和编码工作。总体来说,目前导致业务需求变动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是与业务人员沟通不畅。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的思想方法和项目经验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使用的工具和沟通方式也彼此迥异,因此对于业务需求的描述和理解自然会发生分歧,这也是造成软件项目中许多与实际业务不匹配的主要原因。 第二是来自业务的需求不清晰、不完整。在进行需求调研时,技术人员经常会遇到业务人员不知道该如何提需求的情况,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需求的不清晰和不完整。 当然,技术人员不能责怪业务人员不懂提需求,因为业务人员所受的训练以及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能完成业务上的任务,而不是设计软件系统的功能。除此之外,业务人员投入的时间不足,以及调研时遗漏业务人员都会造成业务需求上的不清晰和不完整。 第三是技术方案不够灵活,技术方案中的各个组件采用僵硬的紧耦合方式衔接,不能很好的归纳业务类型,因此当实际情况稍有改变,就意味着来自业务部门的新的需求调整。 帮助梳理业务 BPM具有一体化的图形建模工具,该工具可以将图形化的流程模型直接转换成可以在IT系统内执行的流程代码。 因此,BPM可以让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在同一个设计环境内一道工作,共同梳理业务,从而避免由于彼此使用不同的设计工具而造成的理解和设计上的分歧。 帮助实现业务 BPM可以帮助技术人员快速实现具有相当灵活性的技术方案,不但能很快创建供业务人员验看的原型应用,帮助并引导业务人员提供完整、清晰的业务需求,而且还能快速应对业务层面发生的变化,将软件应用的调整周期也从3~5年缩短到几个月,完全跟上业务变化的步伐。 那么,BPM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是如何获得的呢?关键的两点就是:其一,流程的流转逻辑不是写死在程序代码中的,而是剥离出来形成了新的流程层;其二, BPM充分利用了SOA松耦合的集成和复用功能。 利用BPM开发流程应用的基本过程是:图形化的流程模型一旦搭建完毕,流程的流转逻辑就可以自动生成了。BPM支持混合型流程,因此模型中的单个活动可以是系统自动化任务,也可以是人工任务。 帮助监控和管理业务 BPM提供通用的流程监控和管理功能,使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迅速定制管理层需要看到的监控信息。 在流程正式运行之后,BPM可以从业务和技术两个不同的层面对其运行状况进行监控。首先是业务层面,在此过程中,通过把数据聚合加工成各种业务信息,使业务分析人员可以按照自己需要的钻取路径,逐层深入地对业务运转情况进行监控与分析,包括业务指标、业务资源等各个方面。在技术层面,不但要实时掌控整个平台以及关联系统的运行情况,还要对单个流程的执行逻辑以及传递的数据进行分析。 传统的分工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概念:分工越细操作越简单,则越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现代社会,一方面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片面追求分工精细,强调专业化,使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日益复杂。管理环节越来越多,管理成本越来越高,结果致使整个企业效率低下,以至于走到了分工原则初始动机的反面。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使简化管理环节成为可能,以办公室自动化为例,职能部门之间的运作.可以通过计算机编程,由机器去完成其复杂的作业流程。 同时,与市场变化和高科技发展相对应的是,今天的劳动力素质大大提高,工作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远高于以往。他们不再满足于从事单调、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对分享央策权的要求日益强烈。而以分工理论为基础的传统管理理论一向“员工希望从事简单工作和不愿意承担责任为前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