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办公系统的革命性发展——知识管理 |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
导语: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它要求企业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从实践的层面上来说,知识管理一方面需要及时获取存在于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数据、文档等,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与知识相关的活动进行充分的管理和支持,这就需要把知识本身、使用知识的人、传播知识的活动等各方面的资源协调统一起来。 |
什么是知识管理?
安德鲁.卡内基曾说过“在一个组织内,唯一不能被替代的资产是组织的知识和她的人员。”知识正在成为推进企业持续性发展的源动力。尤其当前社会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它的特征是社会生产能力和商品过剩,竞争异常激烈、客户需求变化频繁,对企业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不再是传统的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而是知识。
那么什么是知识管理呢?引用斯维拜从认识论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便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也就是说,知识首先不同于传统的资产,它更多的以“无形”的形式存在,例如人的经验、心得,人所掌握的技能等,而无形的知识却是无价的,知识管理就是要用科学的方式获取、组织、分享、更新、创新这些知识,从而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运营的智慧资本,给企业带来价值。
因而我们说,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它要求企业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从实践的层面上来说,知识管理一方面需要及时获取存在于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数据、文档等,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与知识相关的活动进行充分的管理和支持,这就需要把知识本身、使用知识的人、传播知识的活动等各方面的资源协调统一起来。
OA管理核心的转变:知识管理
办公自动化系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一代的协同OA时代。协同OA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各组织、各部门以及人员之间的协同,还能够很方便的将各种内外资源结合在一起,从而让人们越来越多的体会到协同所带来的高效;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从现有的OA系统中挖掘更多的信息、创造更多的价值?
事实上,知识管理正是新一代的OA区别于传统OA的应用之一。在传统OA中,企业的所有动作都是围绕着具体的事务来进行的,而OA的目的也在于帮助企业摆脱部分手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业务效率。传统OA中的信息是以单纯的文档、或静态数据等形式存在,信息的覆盖面和覆盖深度十分有限,难以将其凝练成知识,更无法建立很好的知识管理体系。而新一代OA办公系统不仅提供基本的信息和事务管理平台,还关注这些信息和业务过程中所包含的知识,并利用一系列知识管理工具实现对其的获取、转化、存储和利用,以支持企业知识型组织的建立。应该说,引入知识管理是办公自动化领域的一场革命,必将给OA带来更高层面的应用价值。
OA对知识管理的支撑
了解了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后,OA又该如何提供对知识管理的支撑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知识管理所包含的基本要素:
知识来源:从内容上来分类,知识包括各种技能、专业、事实、能力、法则、规律等;从存在的形态来分类,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各种数据、文档、材料等)和隐性知识(人头脑中的思维方式、专业知识、掌握的技能技巧等);存储知识:知识的存储包括存储的场所、存储的形式、组织的方式等;共享知识:知识的共享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知识的分发、传播,让知识的使用者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从而使知识通过共享实现自身价值;利用知识:知识的利用就是要让知识在获取的同时,转化为人员的技能、能力,以及组织的智慧资本。
因此,相对应的,OA应该为知识管理的这些要素提供管理工具:
知识的获取:除了现成的文档资料外,知识更多的存在于的日常活动的过程中,并不断的在产生和更新的过程中。因此OA应扩大其对企业管理的涵盖面,深入企业的运营,同时将知识管理贯穿于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让企业可以随时随地的关注、跟踪和攫取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并进行及时的记录,而不必从头撰写文档或单纯的以文档的形式展现。例如对一个客户从获得信息到签单的销售过程可以很方便的随时被记录,签单结束后便可自动形成知识库的一部分;另外就是OA也可以进一步扩展成为搜索、整合和组织各种外部信息的平台,并将其中的信息转化为知识供访问者共享。
知识的整理:知识的原始形态是杂乱无章的,因此需要对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知识的有序管理。这包括提供对各种形式(PPT、EXCEL、WORKD、图片、扫描)文档的存储;对各种数据和信息的转化;提供可高度定义的知识目录;提供可细分的,多角度的共享权限安全设定;提供各种知识展现平台;提供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等。
知识的分发:完成了知识的获取和整理后,下一步就需要将这些有价值的知识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广泛的传播。因此一方面,知识可以以各种形式展现,例如内外网站、企业新闻、电子期刊、相关文档等;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知识订阅、交流社区、即时通讯、网络学校、工作流程等进行分发;分发对象可以为某个部门的人员,也可以为整个企业或外部的合作伙伴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