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HR同行聊起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时,很多人的想法都是:知识管理的体系太大,需要的投入太多了,如果只是自己部门内部开展,好像没有人手。我觉得,这也许是一个错觉,这种错觉我也有过。 很多年前,我所在的公司轰轰烈烈地做了一个知识管理的项目,从供应商那里购买了一个知识管理系统,整个项目从总部确定,花了几十万买软件,内部安排一个项目经理一个全职的知识管理专员,结果一年多做下来,活生生地把项目管理做成了企业文档体系(Enterprise Content Management)。 打开软件系统,满满的文档,但用的时候,感觉与自己部门的工作脱节,或者都是不痛不痒的流程图和文字。当时我的感觉是,这些人为什么要写一些我工作的基本步骤,根本用不上。 以前的失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直到去年带新人的两个月,让我对知识管理有了新的体会:知识管理不一定非要有了大的系统后才做,而且,知识管理,不要别人来做,一定要自己做,马上开始,每天都可以做一些什么。知识管理可以用敏捷项目管理的办法,一点一点做,慢慢积累。 去年我们的一个HR同事转去另外一个城市到分公司做HRBP了,她原来在总部负责很多培训后勤和员工关系的事情。我们新招了个同事,就在她入职后的两个多月,我发现她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踩的坑,全都是以前同事就遇到过,我当时就想,假如,我们以前做了很好的经验总结,那去年这两个月里,我就不会到处救火… 以下举几个小例子:比如,对供应商打印课本的要求,有的培训机构,虽然老师比较好,但他们打印的课本模糊不清,好像在自己公司打印机上打出来自己装订的似的,学员反馈不好。原同事在出现了一两次这样的状况后,每次用新的供应商,都会让对方把用的课本拿来一份,确认一下质量。但,新同事没有经验… 于是,踩坑了,第一个组织的培训,就在流程和质量上被打了低分。再比如,她帮一个外籍同事办理签证,结果一办就是三个多月,当时业务老大很不开心。中间我多次跟进,新同事的回答都是解释为什么拿错资料了,政府部门官网上解释不清,跟外籍同事用英文写邮件要求对方准备的资料都要英语的,翻译和解释时间过长,还导致了材料准备不充分多次往返等等。 我才发现,这些问题我听原同事提过的,她曾经做了一个邮件的模版,换些信息,每次很快就可以发出去,而至于流程中的坑,原同事摸索着都解决了。然而,随着她的转岗离去,这些知识没有传递保留,新同事再一次一次地重新通过犯错积累这些经验。 还有一个例子,去年我们公司团建,我们找了一个新的团建机构,做拓展。本来也是小的事情,但,在团建的过程中,有个员工摔倒了,受了点小伤,报销那里我们本想着用拓展购买的意外险即可,结果发现,根本没买,后来还走了个挺麻烦的工伤流程。 原同事在做培训组织时,每次合作的拓展机构都会帮忙购买意外险,我问了新同事,她挺委屈地说:你没叫我买,培训公司也没跟我提,我也不知道我要负责这块啊….其实回想一下,这些经验,假如原来能做成文档,在新同事来了之后,让她先看,当作提醒和提示都好,即便她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操作一步,但至少有了个框架可以问和沟通,也许很多事情就不用不断返工降低了大家的效率了。 然而,世界上没有假如,我们当时没有这么做,于是,一个团队,同样的问题和错误重复出现。抛开很多繁复的定义,我觉得知识管理就是结合企业内部的实践经验,通过一个协同工具,梳理经历、建档归类、传播应用、不断优化的过程,让后来者可以更高效地学习和工作的一个辅助体系,而且,最重要的是有用,有用,有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上海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软件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