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并非新词,在古籍经典中亦可找到,可见古人与今人一样,了解协同的价值,保持对协同效果的孜孜追求。
从普通字面的意思理解,“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这里面的几个关键词有“目标”、“不同资源或个体(即组织)”、“过程或能力”。一般指代的范围更广,对实现的手段没有具体阐述;在专业领域内,“协同”通常是指实现同一目标的能力、方法和工具,有时候也是“协同软件”的简称。一般指代的目标就是企业或组织,实现的路径和方法也非常明确。
1971年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了统一的系统协同学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协同现象在宇宙间一切领域中都普遍存在,没有协同,人类就不能生存,生产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前进。在一个系统内,若各种子系统(要素)不能很好协同,甚至互相拆台,这样的系统必然呈现无序状态,发挥不了整体性功能而终至瓦解。相反,若系统中各子系统(要素)能很好配合、协同,多种力量就能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
“协同”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也包括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同数据资源之间、不同终端设备之间、不同应用情景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等全方位的协同。结构元素各自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使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导致事物间属性互相增强、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相干性即为协同性。
由此可见,协同本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其外延也很广,本身就包涵了“大协同”的理念。之所以提出“大协同”的概念,就是希望能更加强调协同本身对元素、个体或资源之间的协作具备有更高的审视角度,局部协同程度的差异是为了更加全局化的协同效果的实现。
“大协同”生态链相互协同的需求 协同软件当然是实现组织协同的重要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换句话说,实现大协同并非只靠狭义的协同软件,而是包括ERP、SCM、CRM等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业务管理系统,他们通过对业务流、数据流、资金流的管控,构建了以结构化数据为主的协同基础,通过协同软件的应用,对那些非结构化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整理,以人为本,以角色和工作流来推动业务的进展。可见,“大协同”的生态链上包括业务系统在内的其它管理系统和协同软件本身形成了相互协同的效果。
“大协同”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组织或企业内部,而是包括了组织内外,通过不同的目标而任意组成的虚拟团队。云平台、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协同边界不断扩大,让真正有协同需求的人、资源和业务都能得到有效实现。因此,“大协同”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部分关键用户,而是组织内部的全体员工,还包括组织外有强烈关联的虚拟团队,甚至是全社会的。
“大协同”让我们观察组织或企业的维度得到了空前扩展,效率的提升在各个部门的叠加上得到了乘数倍的加强,带来的收益不仅仅是绩效层面,还牵扯到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满意度,更在于“大协同”链条上每一位参与者内心的感受,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幸福指数。
..上海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