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制化大家都非常喜欢,我们希望手机是定制的、皮包是定制的,将来希望通过每个人的基因图谱,让每个人吃到的药也都是定制的。但是这些小批量、多品种的定制,工业3.0很难实现,需要依靠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进行柔性生产来实现。”智能制造专家说道,“从制造到智造其实是一个柔性的过渡,我们不认为工业4.0、智能制造是一场革命,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持续创新、演进的过程。”
实现智能制造之前先实现精益和透明
既然智能制造可以解决可控成本的柔性定制,那么现在是否就需要马上去购买购置机器人、购买大量自动化设备呢?专家认为,一个工厂、一条生产线在实施智能制造改造之前,必须先实现精益生产和透明工厂。
如何实现智能制造?首先要回归到制造的本质,保证生产的产品是要具有竞争力的,否则就没有必要把它从一个刚性生产、大规模生产,往柔性定制化发展。在确定产品本身没有问题之后,先要解决生产工艺流程的精益以及生产过程的透明化。
智能制造的平台分为三个核心的支柱:精益生产专业能力、软件信息化平台和自动化技术。精益生产的能力相当于一个人的头脑和意识,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柔性生产的问题、质量的问题、人和人合作、人和机器合作、机器和机器合作的问题,这是精益生产的理念。基于信息化平台,可以把一个机械化、自动化的工厂,升级为数字化的工厂,每一个项资产都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来管理起来,每个信息都可以有效的互联互通,做成形成数字化的工厂和智能的网络。
只有把精益生产做好了,才能使生产线最优化,流程最优化,成本最小化,而透明工厂可以解决企业资源的互联互通的问题。
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光谱非常宽泛,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多少都存在自动化程度较低、信息化程度挑战大、自身互联互通存在障碍等问题。在这些企业内部有很多的信息孤岛,信息化改造没有完成,所以会产生因为“不通”产生的“痛”。当身体经脉没有打通的时候,正常的肌肉、神经、大脑协调起来很困难,再这时谈进入工业 4.0、做智能化是有困难的。只有将这些连个各个生产设备的经脉打通,信息孤岛打破,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并将制造过程的透明化,将精益生产、信息化、自动化作为一个共通的、融合的平台,才能最终实现智能化。
“先医后药”,助力制造到“智”造
“先医后药”的概念是有一套方法论和工具,先做诊断,再开药方。先帮客户评估做其智能制造现有水平的评估,找到他们自身的痛点,再做到“通则不痛”。因此企业既要自身诊断、寻求外部咨询的工作,先从短期内能产生效益的改善,同时也要做整体方案设计和分布实施,实现落地。从互联互通、自动化、精益生产、柔性等方面考量,根据不同的生产特点寻找不同的药方。
..上海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