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系统重点在管理 作为一套管理导向的产品,ERP的最终目的在于管理,ERP在信息技术方面追求的是稳定成熟而非绝对的先进,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技术先进的另一面,同时也代表了市场接受度与稳定度上的不确定性;此外,一套ERP系统的使用周期通常在5-10年左右,但信息技术每半年就有很大的变化,任何号称先进的技术,往往经过不到一年就成为历史版本,企业选择ERP,如果焦点不放在管理而放在信息技术,不但是本末倒置,而且容易陷入技术的漩涡而模糊了ERP的焦点。
观察家们指出,企业实施ERP的重点是解决管理上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存在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提供服务,所以企业选择ERP应首先重视解决管理问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不是灵丹妙药,能够让不够成熟的软件一夕间大幅提升管理内涵,因此,企业在选择ERP时不可让信息技术喧宾夺主,成为选型时的主角。因此,国内的厂商应该把竞争重点转向营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上来。
管理的重点在于控制,而并非仅限于多数ERP系统停留的核算层面,在ERP应用从核算型走向控制型的需求背景下,ERP通过对“业务控制逻辑”的简单控制点的配置满足企业管理的个性化需求,以达到其他通用产品二次开发才能达到的目的。
控制型ERP的四个方面
ERP系统从权限管理、预警管理、预算管理、审计管理等四个方面实现对企业的信息化控制。
权限管理。ERP系统引入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革新,在ERP系统环境下,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对相关职位进行职责分离或者没有严格分离,这些职位的责任人就都有可能随便查看系统或者修改系统,甚至盗取系统数据,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预警管理。信息传递即企业ERP系统与网上采购系统以及财务会计系统等进行沟通。由工作人员将通过网上竞标得到的供应商信息录入到ERP系统中进行物料采购的管理。各财务数据信息也由工作人员导入ERP系统中,由系统进行处理,形成可识别文件类型。这些都要在保证输入正确的基础上进行。在这一过程中,风险存在各个方面,如在输入的过程中,可能产生输入数据的错误,有时一个数据的错误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数据无法对上,再次录入或者检查又会浪费很多时间,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各个系统的连接,也可能出现问题,导致ERP系统的运用出现一系列差错,等等。
预算管理。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或过程,建立财务管理体系,强化集团财务的监控职能和实现规范化的流程管理才能成为现实。集团财务管理体系,应建立在完善信息化的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信息化的标准化管理,大量的数据就无法正常流动,就会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如果没有规范的、统一口径的会计科目的设置,就无法实现数据的汇总,更谈不上财务数据的分析和监控,更无法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等等。
审计管理。把下属异地异构系统的财务、业务数据通过提取、转换、关联、过滤,整合成更易于理解的信息,即是数据采集、集中、计算、模型分析及管理报表输出的财务和业务综合分析平台;用户可以根据他们自己的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配置个性化功能点,并结合自动预警,实时地将异动反馈给监管者,化被动审计管理为主动审计管理。
|